中山市中心血站一项科研成果有重大发现——我市首次发现血小板CD36抗体
人气:1229时间:2022-06来源: 【中山的士票】
近期,市中心血站“中山地区CD36阴性血小板供者库建立的探讨”课题组吴泳伦等人首次在中山市发现血小板CD36抗体(抗-CD36),该“抗体”非常罕见,是从血小板CD36抗原阴性献血者中发现的。
该份标本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已分别经过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南宁输血研究所、广州血液中心等三家权威机构鉴定确认。
该抗体的发现和鉴定为今后国内血小板CD36抗原和抗体研究提供新的标准物质。
“中山地区CD36阴性血小板供者库建立的探讨”是中山血站在“2020年中山市第一批社会公益与基础研究项目(医疗卫生)”获批课题。
CD36抗原为穿越细胞膜的单链跨膜表面糖蛋白,在血小板、单核及巨核细胞等细胞上均有表达,其对应的抗体(抗-CD36)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生、孕妇流产、重度胎儿贫血,甚至胎儿死亡。
PTR不但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也使得血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目前PTR已成为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
因此,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所引起的输注后并发症成为研究热点,对患者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与否进行诊断,并进行配合型输注,可以使抗-CD36抗体所致的PTR症、输血后紫癜、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病症降低,使血小板输注患者输血风险降到最低,而输注CD36阴性血小板供者的血小板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目前全国部分地区已开展CD36抗原缺失频率及基因突变背景的调查研究,但中山地区尚未开展此类工作,相关的研究为空白。该研究首次在中山市无偿献血者中调查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频率,观察本地CD36抗原阴性者基因突变类型和规律,并在中山市建立CD36抗原阴性的供者库,还能为全国不同区域献血者CD36阴性血小板分布状况提供数据。
通过这次研究,在1654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现CD36抗原阴性27例,中山地区CD36抗原缺失率为1.6%(27/1654),表明这种血型抗原阴性发生率较少,与以往中国南方人群的报道相近。对其中CD36阴性的随机15份标本进行分型和基因测序,结果Ⅰ型缺失1例占6.7%(1/15),Ⅱ型缺失14例占93.3%(14/15),基因分析表明,8例检出外显子3-外显子14发生基因突变。此研究成果已在近期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输血杂志》上发表。
鉴于中国患者人群中存在抗-CD36导致PTR现象,建立当地CD36阴性血小板供者库非常有必要。本次研究显示广东省中山市CD36阴性血小板供者库,涵盖A、B、O、AB型,年龄中位数39岁,均为青壮年,基本满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临床输血CD36配型需要。随着当地CD36阴性献血者血小板的供者库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本地区临床血小板输血有效性。
2022年3月,在2021年度中山市第三批社会公益与基础研究项目(医疗卫生重大、重点项目)立项评审中血站又有两项课题获批,其中蒲菲同志负责的《中山市电子交叉配血献血者数据库建立的研究》获得科研经费20万元、王自强同志负责的《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法检测人类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的开发及应用》获得科研经费15万元,这也是本站首次获得市级重大、重点且获批科研经费最高的项目。
开展科研工作是推进单位专业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站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开展,深化单位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培养科研型技术骨干,调动大家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促进了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并有力带动了血站输血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今后血站各相关部门将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力争为输血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